尊師重教有和鳴
——記沙特中國教師的教師節


點擊播報本文,約
9月10日是中國的教師節。在沙特阿拉伯首都利雅得的蘇爾坦親王大學孔子學院,一堂以教師為主題的文化交流課熱烈展開。講台上,中國老師將孔子的教育思想娓娓道來﹔講台下,來自沙特政府部門的學員們接續分享阿拉伯教育先賢的故事。尊師重教的價值觀,在兩種文明中交匯。
教師張艷芳來自中國中央民族大學,今年加入蘇爾坦親王大學孔子學院志願者隊伍。在課堂上,她介紹了孔子“有教無類”“因材施教”的主張及其打破貴族教育壟斷的歷史意義,講述了孔子學院的命名淵源和尊師重教的中華傳統。
當被問及阿拉伯世界的教育先賢時,學員們異口同聲說出“花剌子密”。“他是阿拉伯智慧的杰出代表,和孔子一樣,都是文明的燈塔。這堂課是雙向的文化致敬與共鳴。”張艷芳說。
課堂上,學員們以各自的方式表達對老師的感謝:有人用漢語拼音寫下“jiào shī jié kuài lè!”﹔有人一筆一畫寫下漢字“謝謝老師”﹔還有學員用阿拉伯語寫下“謝謝”“願你們平安健康、幸福常在”的祝福。
除了大學課堂,沙特初中中文課堂裡的朗朗讀書聲,也成為在沙特中國教師們最好的節日禮物。自2024年秋季學期起,沙特教育部將中文納入初中教學體系。王君寶在利雅得東部的穆阿馬爾·本·拉希德男子中學任教已進入第二年。他說:“一年多來,我親眼見証了學生們中文的進步,從拼音難辨難讀到能和我自然交流,令我非常感動。”
“過去一年,沙特大多數中學都隻配有一名中國教師。因文化與語言差異,教師的教學壓力很大。9月初,沙特政府又招募了185名中國教師到全國各地中學任教,體現了沙特對中文教學的重視。”王君寶說。
在這個教師節,許多中國教師在沙特各地校園留下了難忘的節日記憶。馬曉霞去年在蘇爾坦親王大學孔子學院擔任志願者,今年通過選聘轉入麥加省一所中學任教。她表示,孔子學院教學模式成熟、資源豐富,積累的教學經驗易於推廣﹔而沙特中學的中文教學尚在起步階段,需要教師結合學生需求進行課程創新和教具自制。“在中學任教更像‘從零起步’,但看到學生們好學的眼神,就覺得一切值得了”。
擁有8年教齡的紀燕如今年通過招募,在塔布克第12女子中學任教。“沙特方為我們安排了酒店與接送車輛,既有往屆教師的經驗分享,也有阿語培訓與生活保障,還有多名會中文的本地工作人員幫助我們盡快適應。期待未來能為更多沙特學生打開了解中國文化的一扇窗。”紀燕如說。
在沙特西部山區艾卜哈第18中學任教的楊柳青把這段經歷看作“教學與心靈成長的雙向交流”。她充分感受到當地人的友善與尊重,更是被學生們的學習熱情打動。她說:“來到沙特不僅是教學工作的選擇,更是一次文化交流的機會。希望通過我們的努力,能讓中沙人民建立更加深厚的友誼。”
蘇爾坦親王大學孔子學院中方院長張新穎表示,尊師重教是中國沙特文化的共同底色。作為語言文化互聯互通的平台,孔子學院不僅教授語言,更重在搭建相互理解、相互尊重、相互欣賞的“心靈之橋”。在中國沙特文化年背景下,這份跨越山海的溫度將從課堂延伸至社會——為兩國在教育、人文乃至政府層面的溝通與互信播撒更多種子。
(據新華社電 記者王海洲)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