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北京化工大學:用好用活紅色文化 打造“大思政課”品牌


點擊播報本文,約
2025年9月8日起,北京市教育兩委聯合前線雜志社策劃推出“‘一校一品’大思政課專題報道”。9月18日聚焦——北京化工大學: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打造“大思政課”品牌。
北京化工大學昌平校區南門校名石
北京化工大學緊緊圍繞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文化思想,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學校思政課建設的系列重要論述精神,奮力開創新時代學校思政教育新局面。為更好地將思政元素之“鹽”化於文化活動之“水”,以高水平文化建設助力高質量思政教育,守正創新推動思政課建設內涵式發展,努力辦好具有首都特色的“大思政課”,學校精准把握“Z世代”青年學生的認知特點和行為習慣,推動課程思政與思政課程同向同行,積極引進校外紅色資源,創新育人體系,用好用活紅色文化打造“大思政課”品牌,構建具有鮮明北化特色的“大思政課”育人新格局。
校地共建,把思政品牌愈擦愈亮
北京化工大學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革命文化重要論述,2025年3月至4月,先后與重慶紅岩革命歷史文化中心、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延安魯藝文化中心、延安楊家嶺革命舊址管理處、延安南泥灣革命舊址管理處等五家革命紀念地單位簽約共建“文化傳承與創新實踐育人基地”,並以簽約共建為契機,開展校內展覽、故事展演等活動。校地雙方超越時空限制,堅持資源共享、陣地共用、活動共辦、隊伍共建、品牌共創,深化思政教育的改革創新,推動“大思政課”育人品牌建設。
校地攜手共建,匯聚育人合力,能更好地深挖紅色文化內涵,共同打造革命文化思政育人品牌。一方面,有關革命紀念地擁有深厚的紅色文化積澱、詳盡的圖文影像資料、生動的革命歷史文物等,可以為高校思政教育提供權威專業且內容豐富的資源支持﹔另一方面,北京化工大學擁有“文物科學與技術”交叉學科等學科與專業優勢,通過組織師生走進革命舊址,開展現場教學、主題黨日等沉浸式實踐活動,可以為革命文物保護、紅色文化研究提供智力支持,推動革命文化創新發展。同時,校地雙方聯合開發精品課程、主題展覽及文化活動,促進紅色文化與高校育人深度融合。
傳承創新,以紅色文化鑄魂育人
北京化工大學在“大思政課”建設過程中,充分發揮“以文化人”優勢,教育引導青年學生在新時代大力弘揚紅色文化,從紅色文化中汲取文化自信力量,用好紅色資源深化“四史”學習教育,進一步堅定文化自信,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繼承和弘揚革命文化,傳承和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著力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比如,在八路軍西安辦事處紀念館等單位參與開展的“傳承光輝歷程 傳承革命精神”大思政課高校巡展巡講活動期間,主辦單位在學校大學生活動中心舉辦了“中共七大”專題展覽、“我要去延安——抗戰時期愛國青年的時代抉擇”專題展覽等,面向全校師生開放,以生動詳盡的圖文資料,講述革命聖地延安與愛國青年的紅色故事。
文藝展演,用真情實感啟智潤心
為了將耳熟能詳的革命故事演出“新”意,講出“心”意,北京化工大學與共建單位推出各類展演活動,既具有較強的感染力、親和力、說服力,也具備十足的思想性、互動性、啟發性,可以在短時間內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啟發學生思考,做到身到心至,沉浸式了解革命故事,體驗紅色文化。
在“紅岩革命故事展演”活動中,演員以舞台劇的表現形式,通過講、誦、展、演等喜聞樂見的方式,以史實為基礎,創新展示革命文物,生動演繹革命事跡,宣傳闡釋革命精神,綜合運用聲光電等形式,讓受眾全身心體驗歷史與現實、藝術與課堂的完美交融。現場觀眾時而靜默無言、熱淚盈眶,時而掌聲雷動、群情慨然,同樣悲愴或炙熱的情感在台上台下、劇裡劇外流淌涌動﹔在來自各延安革命舊址單位宣講團隊帶來的《篆刻在印章裡的記憶》《延安窯洞有馬列》等主題節目中,演員們通過文物故事、情景短劇等形式,生動再現革命歷史,既吸引青年學生注意力,也激發其內生動力,實現了思政教育和黨史教育的互融互促。
作者:韓悅 梁燕亮 劉一君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 評論
- 關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