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網
人民網>>教育

架設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重要橋梁

——首屆“同濟大學德國柏林暑期營”拉開帷幕

2025年07月14日08:46 | 來源:科技日報222
小字號

原標題:架設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重要橋梁

同濟大學德國柏林暑期營在同濟經管中德中心(柏林)舉行開營儀式。照片由同濟大學提供

同濟大學德國柏林暑期營在同濟經管中德中心(柏林)舉行開營儀式。照片由同濟大學提供

同濟大學首屆德國暑期營7月9日在位於柏林的同濟大學海外教學基地之一——同濟經管中德中心(柏林)舉行開營儀式。來自同濟大學17個院系的320名同學和30余名教師將分3期赴德國交流。2025年的這個夏天,同濟大學總共將派出1000余名本科生赴海外學習實踐。這是同濟大學國際化育人的重要舉措之一。

加強中德教育領域交流

中國駐德國大使館教育處參贊周志強在致辭中表示,一個多世紀以來,同濟大學始終堅持對德合作的傳統,開創了多個中德高教合作示范項目,成為兩國教育、科技和文化交流的重要窗口和橋梁。高等教育合作是中德雙邊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踏上德國這片土地,走近德國民眾,大家才能體會到,隻有在互動和交流當中,文化的碰撞才得以更好地升華,文明的價值才得以更好地體現。青年是國家的未來,是中德友誼的橋梁,希望大家能不負韶華,勤於思考,勤於實踐,為促進中德合作、共同發展貢獻力量。

同濟大學本科生院代表徐冠男老師談道,同濟大學德國柏林暑期營旨在加強中德兩國教育領域的交流與合作,為同濟學生提供海外學習、體驗、探索的機會,為中德高校國際化人才培養拓展新的路徑。迄今為止,同濟大學已與80余所德國高校保持交往,與德國伙伴合作開展55個雙學位項目。同濟大學每年接收德國留學生近千人。這種雙向交流是十分難得的。2024年有829名德國學生來同濟大學留學深造,佔全校留學生總數的近20%。

培養國際化和全球化人才

徐冠男向科技日報記者介紹,積極建設高質量的海外教學基地,是同濟大學深化國際化發展戰略、培養具有全球勝任力高水平人才的重要舉措,有組織、成建制、課程化的海外教學為學生國際交流賦予更深層次的內涵和意義,為學生拓展國際視野、鍛煉創新實踐能力、塑造跨文化溝通背景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海外平台。同濟大學已在意大利佛羅倫薩、德國柏林、日本東京、英國牛津等地設立了海外教學基地。

徐冠男說,今年暑期,同濟大學將派出1000余名本科生赴海外學習實踐。柏林暑期營是同濟大學開拓德國優質教育資源、構建中德教育合作新橋梁的重要一步。依托長期以來與德國高校及機構堅實的合作基礎,同濟大學精心設計了融合柏林科技創新和數字經濟、德企可持續發展、人文與藝術探索等領域的課程體系,配備了優秀的師資隊伍,致力於打造“沉浸式德國研學體驗營”。

提升全球視野與跨文化能力

暑期營的授課教授、法國圖盧茲大學教授拉爾斯·邁耶-瓦登談到,學會與他人合作,學會適應不同文化,對年輕學生來說至關重要。中國是一個很大的國家,而且非常國際化。中國在許多領域都是全球的重要參與者。不僅在制造業領先,中國現在已經成為創新的領導者,而中國的大學生則是未來的領導者。因此,具有國際化和全球化的思維方式至關重要。

開營儀式主持人、同濟經管中德中心常務副主任韓政教授表示,2025年同濟大學德國暑期營以“探索柏林——創新、文化與未來”為願景,為參加活動的青年學生搭建跨學科交流與中德學術聯系的橋梁,通過沉浸式教學、企業參訪及文化體驗,助力學生深化對德國創新與產業文化的理解,提升全球視野與跨文化勝任力,有助於培養具備全球認知與責任意識的未來引領者。

青年是中外文化交流的橋梁

同濟大學汽車學院學生宋政宇向記者介紹,此次暑期訪學活動共14天,將分別到訪德國柏林、奧地利的格拉茨和維也納,以及法國的圖盧茲。活動包括課程講座,參訪柏林工業大學、洪堡大學、格拉茨工業大學和圖盧茲大學,參觀寶馬工廠等。課程則包括“全球供應鏈管理”、跨文化語言交流、交流合作工作坊等等。

宋政宇談道,開放合作與交流互鑒是全球發展的必然方向。講座過程中,同學們與德國教授談起了中國智能網聯汽車的發展,從動力電池、智能駕駛,到智能座艙和車路雲一體化。在新能源革命與數字化浪潮中,傳統汽車工業與新能源汽車新勢力的競爭與合作,就像兩種汽車文明的對話。

同濟大學國豪書院學生湯運佳表示:“我們渴望帶回的不僅僅是風景照片和新奇見聞,更是面對復雜全球性挑戰所需要的橋梁思維,連接不同知識領域,跨越文化鴻溝,多元思維的能力以及至關重要的合作智慧。我們站在新的歷史起點,作為新時代的青年,不僅要立志成為科學家、卓越工程師和學者,更要身體力行成為中國和世界交流合作的紐帶”。(記者 李 山)

(責編:郝孟佳、孫競)

分享讓更多人看到

推薦閱讀
返回頂部